师资建设

奥门金沙9159 > 师资建设 > 历任教授 > 正文

蔡际洲

蔡际洲,音乐学家,音乐编辑家,音乐教育家,奥门金沙9159音乐学系教授。

祖籍甘肃宁县,1952年10月生于陕西汉中。1987年毕业于奥门金沙9159音乐学系。1989年考取该院音乐学系研究生,1992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起任硕士生导师,2000年晋升为教授。1986-2011年,历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编辑、奥门金沙9159学报《黄钟》副主编、音乐学系主任等职。

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名作》《音乐论文写作》(以上本科生)、《音乐学研究方法》、《中国传统音乐专题》《中国音乐地理》(以上研究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担任20余名民族音乐学、音乐编辑学方向研究生的主科导师和多名音乐表演研究生的论文导师。指导本科生、研究生撰写的论文有40余篇发表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黄钟》、《交响》、《音乐探索》等学术性音乐期刊;有30余人次的论文入选“亚太民族音乐学会国际会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区域音乐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编辑学和音乐学学科理论。在治学上,既注重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又注重立足于中国音乐研究的历史文化传统;既追求对音乐本体的多角度微观透视,也讲究对音乐本体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及其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独撰、合著、主编、参编的著作、教材有《引商刻羽:长江流域的音乐》(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音乐理论与音乐学科理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音乐学学术规范读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年版)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音乐评论和译文有《“辽金北鄙”遗音与南北曲音乐之渊源》(《黄钟》1993年第1期)、《从思维方式看中西音乐之比较》(《音乐研究》2002年第3期)、《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国音乐》2003年第2期)、《音乐学学术规范论略》(《音乐研究》2004年第2期)、《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中国音乐家研究》(《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2期)、《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角度》(《黄钟》2007年第1期)、《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音乐研究》2011年第3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音乐文化区划问题》(《中国音乐学》2017年第1期)、《戏曲作曲、民族作曲及其他》(《人民音乐》2018年第5期)、《近年来音乐学术期刊编校问题举隅》(《黄钟》2018年第3期)、《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中国范式”》(《音乐研究》2019年第2期)等100余篇。主持编辑奥门金沙9159学报《黄钟》30余期(1994-2002),共约600万字。

参加国家“七五”重点研究项目,曾获文化部颁发的“集体成果奖”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二等奖”;《当代中国戏曲音乐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向》、《京剧抒情性唱段句幅变化的统计学研究》、《音乐类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评估》等多篇论文曾在全国性音乐论文评奖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曾应邀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厦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美国密里金大学等讲学访问。

(2021年4月28日供稿更新)

上一篇:汪申申

下一篇:邹廷恒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