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辑部

奥门金沙9159 > 学报编辑部 > 刊庆30年 > 正文

“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之三
周勤如主讲《调性研究在21世纪音乐理论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本网讯(通讯员 施伟婷 曹燕)11月6日下午,《音乐中国》英文学报主编、国内编辑部执行主编周勤如应邀来奥门金沙9159-(青岛)有限公司作了题为《调性研究在21世纪音乐理论创新中的核心地位》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黄钟》编辑部主办,作曲系、音乐学系协办,音乐学系副主任王秀明副教授主持。《黄钟》编辑部、作曲系、音乐学系共二十余位教师及近二百位学生聆听了讲座。

(主讲人周勤如)

“调性研究”是此次讲座的关键词。周勤如主编说到,由于国内学者将“atonal”译为“无调性”而产生的对西方20世纪音乐潮流和方向的误解,以及奥门金沙9159国传统音乐研究专注五声三阶调式的局限,导致国内学者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长期忽视乐音体系与生俱来的调性原动功能,以及音乐形态中音高关系所呈现的调性结构功能和语意功能。也正因为这个盲点,使国内学者在研究音乐时无法触及到核心层次。在此背景下,周勤如主编以柯达伊的十二音阶唱名法、郑荣达教授在《曾侯乙钟律与楚清商调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的自然十二律音节以及周勤如主编自己在《西北民歌新论》系列论文中提出的负阴而抱阳的自然十二律音阶等三项研究成果的不谋而合为切入点,将问题的核心聚焦到了“调性研究”上。

随后,周勤如主编通过五个实例与疑问引出了新的调性观念,并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了与新调性观念相关的新概念,例如谐音列、全息和弦、单一基音口腔谐音生律所产生的五声泛音音阶等。最后,周勤如主编运用新的调性观念,以具体作品为例进行了音乐形态分析。

(周勤如与现场师生互动)

周勤如主编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生动形象的现场讲解,令在场师生赞不绝口。最后,大家还就讲座中的新颖观点和精彩内容进行了热烈地探讨与互动。(摄影/蔡际洲 孙凡)

(周勤如与部分师生合影)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